雨季還沒完全來臨,卻連著幾天陰雨了整個台灣。我仍處於旅行中的感官緊繃狀態,心急地想多嗅點屬於這個島的一切。心想著,這次可不是三五天的出遊,這一個月的時間,勢必得讓自己更細緻、更沉穩、更厚實地像個有層次的「旅行者」。越是這樣,心越急躁。
這天,好不容易放晴,我早早出門,貪婪地想多捕捉點畫面。「白色果然還是得配上藍天,才襯得出它的耀眼無暇阿!」我呼了好長一口不知是讚嘆還是釋放自己的長吁,呆望著那矗立眼前的綠島燈塔。
其實它本來不是白色,而是黑白相間的。看著天空風雲變幻,大片雲朵與藍天互相競逐人眼視窗的畫面佔有率,我的思緒猛然掉進了前些天小基哥講的燈塔故事,而那白色的建築就在那裡,不卑不亢。
「像個藏寶庫!」我對大腦裡的那個自己說。你永遠不知道你身邊所及之物,到底有多少故事,尤其是海堤加蛋民宿裡的各個角落。我想起那晚,對,鹽酥雞配啤酒的那晚,小基哥目光炯炯地講著那艘胡佛總統號。「房間裡有個鐵桶,看起來很有年代的鐵桶,那是當年美籍郵輪胡佛總統號擱淺綠島時的物件之一,看起來應該是個彈藥桶!」我們都瞠目結舌。我想,或許這是說故事的人最喜歡看到的表情吧?至少如果是我,我會喜歡個表情!
雖然表情反應了某種戲劇化,但這個故事可不是傳說,而是真實發生的事件。胡佛總統號與綠島燈塔之間,有著一段帶點溫馨的千絲萬縷關係。
1937年12月,一艘由日本出發至菲律賓的美籍豪華郵輪「胡佛總統號」偏離航道在綠島擱淺了。當時郵輪擱淺的位置大約在綠島的柴口,擱淺之時,是綠島人民第一次見到輪廓高深、金髮碧眼的洋人。當時友善的綠島人幾乎動員全部人力搜救,使得船上的遊客與船員皆順利脫困。美國為了感謝綠島人的救助之舉,透過紅十字總會捐助,在綠島建了第一座燈塔,就是如今的綠島燈塔。綠島燈塔由美國人捐助,日本人監造,台灣人參與建設管理。
綠島燈塔是綠島的顯目地標,不管是搭飛機還是搭船抵達,第一眼映入眼簾的都是這座白色的建築。但它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白色,它在初建之初,是黑白相間。直到1948年,才改為現在看到的白色。燈塔的塔身顏色在白天可做為地標及辨識方位的依據,在夜晚可以指引海上船隻的航行。 各個燈塔的顏色會因為地形與氣候的不同,而漆上不同的色彩。綠島燈塔從黑白相間改色到現今為止,都是白色的面貌。
綠島燈塔是島上多年來最浩大的建築工程,施工過程非常嚴謹,除了從台灣本島運至的鋼筋、水泥外,其餘的材料皆為綠島本地就地取材,有珊瑚砂、火山岩等。施工期間有許多島民因為好奇而前來觀看,是很多綠島人的兒時記憶之一。也有不少綠島本地人與工程師的愛情故事,是因為建造這座燈塔而譜起的呢!
但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綠島燈塔的燈室一度因為戰爭遭掃射而毀損,1948年燈塔修復,當年擱淺的胡佛總統號旅客與船員,再度回來綠島舊地重遊。而1949年,原名火燒島的綠島改名,燈塔也跟著改為如今稱呼的綠島燈塔。不過,海島潮濕、鹽分高、風化問題嚴重,所以必須更謹慎維護,每次強風過後都要清洗塔身與燈器。綠島燈塔也培養了不少綠島人成為燈塔守,樸實、盡責地默默為綠島人以及海上的船艦守護著。
當年的胡佛總統號擱淺,有許多綠島本地人,會至擱淺現場撿拾船身的物件,有餐盤、餐具、工具等。除了小基哥介紹的彈藥桶之外,還有這個如男人手掌般大小的壁爐蓋子。對當年沉船事件有印象的老一輩綠島人,對於撿拾船身物件之事也都記憶猶新,有的就這樣把物件與故事傳給下一代,實在是個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傳承。
不過,人們往往對自身生活的軌跡感到習慣與無感。也有些綠島人不知曉這些物件的由來,或不見、或當垃圾丟掉,有點可惜。幸好我還算幸運,有機會親眼目睹與摸到這些曾經歷史的一部分!希望這些物件,可以隨著海角的白色燈塔,一代守護一代,繼續續寫更多歲月的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