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綠島旅遊|綠島流浪一個月計畫《 來自監獄的手作藝術 》

「你們看,我背後牆上那艘,就是當年監獄裡的受刑人所做的!」小基哥左手倚著吧檯,右手指著斜上方那艘藍身紅底、已經有點歲月痕跡的船模型,如數家珍地介紹他的收藏。我們坐在用門板做的吧檯邊,各自飲著奶茶與啤酒,聚精會神。此時的小基哥是位說書人,說的是故事,講的卻是傳承。

 

吧檯一向是小基哥民宿裡最惹眼的,不管是以前的「敲敲門彩色小屋」,還是現在的「海堤加蛋」。長條型的方寸之地,裝載著來來去去的精彩。有主人的故事,有旅人的故事;有現在的故事,也有過去的故事。這天剛好是某位客人的生日,島上買不到西式蛋糕,於是小基哥小魚姐便精心準備了鹹酥雞擺盤,上頭還插著各式小旗子與蠟燭。我此次來的巧,幸運地共同參與了這場慶生驚喜。客人從最初的靦腆,漸露笑顏,再到把酒言歡。好像總是如此,坐過屋裡吧檯的人們,要嘛暖了心,要嘛收穫了友情。

 

綠島旅遊|綠島流浪一個月計畫《 來自監獄的手作藝術 》

比起躲在房間裡看電視,我更偏愛在客廳裡,拉張古風的高腳椅,側身坐著,慵懶地將身體半倚著吧檯,細細品著奶茶,聽著小基哥那或娓娓道來、或慷慨激昂的渾身故事。好像聽了,你沒去的地方彷彿去了,你沒經歷的彷彿經歷過了。當年擱淺綠島的美國胡佛總統號、綠島監獄的貝殼畫與沙畫、受刑人手做的模型船,這是那晚的故事饗宴,我們配著鹹酥雞,把酒言歡得很知性!

 

綠島旅遊|綠島流浪一個月計畫《 來自監獄的手作藝術 》

早年間,綠島還沒大力發展觀光前,監獄幾乎等於綠島的代名詞。一直到了現在,島上曾經的監獄雖然已盡數裁撤成為開放參觀的紀念園區,但位於中寮村的崇德新村仍然關押著犯人。剛硬、嚴肅、沉重的色彩,始終在這塊山青水綠的小島上佔有一席之地。現今綠島有不少以犯人為主題的餐館與店家,藝品店亦有許多以犯人為主題的紀念品,這些都在在顯示了,監獄從以前到現在,都是綠島這塊土地上不可或缺的歷史之一。

 

綠島監獄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日本殖民時期的「火燒島浮浪者收容所」,台灣光復之後,又陸續有了國民政府時期的「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警備總部感訓第三總隊」、「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現在的綠洲山莊)、「綠島技能訓練所」等不同屬性的監獄。其中新生訓導處與國防部感訓監獄見證了當年戒嚴時期白色恐怖的歷史,而警備總部感訓第三總隊則專門管訓流氓犯,之後改建為綠島技能訓練所,給予受刑人職能訓練,其後也裁撤了。這些監獄的遺跡與歷史,位於綠島公館村的人權文化園區有相當豐富的史料及導覽可供了解。而目前被大家所熟知的、仍在運作的綠島監獄則位於綠島的中寮村,又名「崇德新村」,歸法務部管理,專們關押台灣各地難以管教的受刑人,性質與前幾者不大相同。

 

綠島旅遊|綠島流浪一個月計畫《 來自監獄的手作藝術 》

由於議題相對剛硬,遊客對監獄的了解可能也容易偏於嚴肅沉悶。但其實,在監獄歷史中,也有相對柔軟、人文藝術的一面。小基哥指著房間內牆上的這幅沙畫,向我們講述這幅畫的歷史。這幅沙畫,是「綠島技能訓練所」時期受刑人所做的作品,主題是阿里山小火車。沙畫的歷史跟監獄息息相關,它的興衰,基本上也隨著各個時期的監獄發展而受影響。但在沙畫之前,得先來講講貝殼畫的歷史,它的出現比沙畫還要來的早。

 

綠島旅遊|綠島流浪一個月計畫《 來自監獄的手作藝術 》

民國40年代,新生訓導處的第一批新生從中寮港登陸。新生即為政治犯,為當時監獄對犯人的稱呼,意指重獲新生之意。第一批新生登陸後,之後又陸續送了許多新生到島上,其中不乏有醫生、學生、教授、建築師或藝術家。

 

綠島旅遊|綠島流浪一個月計畫《 來自監獄的手作藝術 》

新生訓導處時期,由於獄中生活苦悶,戲劇工作者王雄仁先生便突發奇想,以綠島海邊的迷你貝為材料,在甘蔗板上黏貼作畫。由擅長繪畫的人構圖打稿,然後新生親自製作。他們使用的材料非常廣泛,但基本上都是當地取材的物件,有各種貝類如迷你貝、松笠螺、海膽棘刺、茗荷介(海瓜子)、柳珊瑚(海樹)、貝粉、魚鱗、魚刺等。作畫的題材以水墨畫居多,有山水畫、人物畫、蟲魚鳥獸、花卉、靜物等各種各樣的主題。此時期的作品大多都以貝類的原色作畫,排列的色澤和美感相當天然精巧,大多為小品,大型作品較少。綠洲山莊內的外役房參觀區,有復原保留了當時做貝殼畫的情景。

 

 

綠島旅遊|綠島流浪一個月計畫《 來自監獄的手作藝術 》

民國54年後新生訓導處解散,政治犯移監至台東的泰源監獄。現今的綠洲山莊,過去為國防部感訓監獄,為民國60年(1971年)所建。因1970年台東的泰源監獄發生暴動,驚動政府,政府於是在原新生訓導處西側處趕建了高牆式的綠洲山莊,將泰源監獄及其他政治犯移監到此集中管理。因為是高牆式監獄,不像新生訓導處時期可以在外勞動,貝殼畫材料無法親自取得,只能向綠島居民購買。材料限制,做畫的題材也跟著受限制,主題大多以山水、松鶴、老虎為主,規模已不像新生訓導處時期那般盛況。為了彌補材料的不足,這個時期的畫作開始用海洋產物以外的材料,並且開始使用顏料上色。

 

之後貝殼畫又經歷了第三職訓隊時期,職訓隊管押的是惡性重大流氓,這個時期因為較缺乏藝術人才的指導,所以畫風相對粗曠、質樸。可惜並無此階段的作品留在島上,只能透過介紹的書籍稍微一觀。而現今的綠島監獄建於民國60年,專門收容其他監獄難以管教的頑劣分子。民國70年代開始教導受刑人製作貝殼畫,並且引進綠島國小的師資進行指導。民國78年至民國80年間,綠島監獄與綠島鄉公所合辦「貝殼畫技藝訓練班」,延續自綠洲山莊解嚴後裁撤而中斷多年的貝殼畫製作,將綠島貝殼畫的製作再推向高峰!

 

 

綠島旅遊|綠島流浪一個月計畫《 來自監獄的手作藝術 》

現今的綠島人權文化園區,人權文化博物館內的綠洲山莊外役區貝殼畫展示房裡面,除了有貝殼畫製作流程的材料與步驟復原外,還展有當時受刑人做的貝殼畫,相當精緻。看作品呈現方式可推知,應是新生訓導處時期的作品。

 

綠島旅遊|綠島流浪一個月計畫《 來自監獄的手作藝術 》

沙畫興起的年代則是在貝殼畫之後。它起源於學校教學,為了突破貝殼畫材料跟題材不足的瓶頸,從事美勞教育的姚麗吉主任提昌用染色的貝殼沙與貝殼材料做畫,之後又成立了工作室研究沙畫製作技巧,並舉辦了多次教師及社區民眾沙畫研習,奠定了沙畫製作的基礎。期間的作品也得到不少好評,可惜隨著成員榮升或轉調而解散,沙畫製作因此陷入停頓。

 

沙畫的發展,在監獄裡發揚光大。民國86年左右,綠島技能訓練所的第一任所長推動成立「沙畫技訓班」,不過構圖大多來自仿作,較少原創性的作品。在那之後,沙畫又推廣到了校園內,這次則是普及到了學生與家長,沙畫大受歡迎,也受到民間企業和教育當局的重視,特別撥款補助。沙畫成了綠島的鄉土藝術,一方面結合觀光,當時的沙畫作品供不應求。而現如今的綠島旅遊服務中心內,也展示著一幅主題為綠島燈塔的大幅沙畫,其逼真程度,不近看的話還真看不出是用貝殼沙所創作呢!

 

貝殼畫與沙畫,兩樣藝術的出現皆與監獄息息相關。貝殼畫起源於監獄,而沙畫發揚光大於監獄。我一度非常好奇,既然貝殼畫與沙畫曾盛極一時,為什麼現在的綠島街上或藝品店幾乎看不見普及化的現象呢?為什麼沒有把這樣獨特的鄉土藝術廣泛地傳承下來呢?請教了小基哥、旅遊服務中心人員以及綠島人權文化園區導覽員後方才了解,原來,兩者的製作需要具備一定的美學素養,一般人難以製作。而隨著高知識分子、高美學素養的政治犯出獄或世代更迭,能夠創作並教導這些的人員已不在,所以也漸漸式微。再者,現代社會環保意識高漲,環境保育意識抬頭,已不再允許隨意亂撿貝殼。沒有材料來源,自然沒有作品了!但取材相對容易的沙畫,據說在綠島人的家裡多少都會有幾幅,已成為綠島人兒時生活記憶的一部分了。

 

綠島旅遊|綠島流浪一個月計畫《 來自監獄的手作藝術 》

除了貝殼畫與沙畫外,另有受刑人會做一些其他的東西,巧奪天工。

監獄受刑人陳孟和用一年的時間採用解體了沉船的甲板,製作了一把不遜色於專業水準的小提琴;另一受刑人台大醫院眼科主任胡鑫麟全憑著自身記憶,繪製了一幅星象圖;政治受難者黃石貴憑藉著自身跟父親學的打石技能,開鑿中寮山頂岩石,打造磨豆漿的石磨,綠島人向營區訂購,一座石磨可換魚一百斤,為新生加菜。「海堤加蛋」民宿的木頭門旁,就擺著一座當年黃石貴所做的石磨,相當具有歷史意義。監獄與受刑人對綠島而言,反而是文化藝術的推手,更提升了綠島人知識教育的水平,所以政府曾經想要將監獄盡數撤出綠島的決議,還引起綠島當地居民的反彈,監獄在綠島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可喻。而在觀光不斷發展、硬體設備不斷翻新、旅遊不斷年輕化的現代綠島,還有這樣一個小屋,裝載了過去綠島的回憶、默默傳承著綠島光陰的故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smine Ke 的頭像
    Jasmine Ke

    細火慢燉的小日子

    Jasmine 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